2019年9月社会融资规模存量数据分析及未来趋势预测

<炒股配资门户>2019年9月社会融资规模存量数据分析及未来趋势预测

原创声明 | 本文作者为金融监管研究院 院长 孙海波(微信haibosun88)。欢迎个人转发,谢绝媒体、公众号和网站转载、摘抄。

2019年10月15日,央行发布《2019年9月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统计数据报告》及《2019年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数据报告》,明确自2019年9月起,人民银行进一步完善“社会融资规模”中的“企业债券”统计,将“交易所企业资产支持证券”纳入“企业债券”指标。

一、金融监管研究院点评

初步统计,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19.04万亿元,同比增长10.8%。

总体而言,当前非标继续萎缩,地方政府专项债突飞猛进,企业债次之。预计未来这一趋势仍将持续,为经济托底,隐型政府债务化解等,专项债未来几个季度仍然将是主要发力点。跟随着非标转标的节奏,资管持有债券的规模会逐步上升。而主要体现为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的非标余额依然会持续下降。

需要注意社融一般更加关注增量部分,余额实际参考意义不大,以下为过去2年的社融增量变化及增量的增速。

尤其考虑到企业的还本付息负担,社融增速如果低于7%说明实际融资处于萎缩状态。

二、社融的基本概念和构成

社会融资规模是指实体经济(境内非金融企业和住户)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其中,增量指标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获得的资金额,存量指标是指一定时期末(月末、季末或年末)获得的资金余额。

这里的金融体系为整体金融的概念,从机构看,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所以纯粹的民间借贷不属于社融指标范畴,或者非金融企业从一些非持牌金融机构比如私募基金和融资租赁获得的融资也不包括再这项指标中。但非金融企业从小贷公司和贷款公司等获得的融资因为一开始统计的便利性,也被纳入到社融指标了。

从市场看,包括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以及中间业务市场等。也就是非金融企业在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融资,即便投资人也是非金融企业或者个人,但也属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融资。

社会融资规模由四个部分共十个子项构成:一是金融机构表内业务,包括人民币和外币各项贷款;二是金融机构表外业务,包括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三是直接融资,包括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和企业债券;四是其他项目,包括保险公司赔偿、投资性房地产、小额贷款公司和贷款公司贷款。

接下来,我们将结合以上法规对我国金融体系的控制权进行研究。

1、表内业务

人民币贷款:指金融机构向非金融企业、机关团体、个人以贷款合同、票据贴现、垫款、贸易融资等形式提供的人民币贷款。

外币贷款:指金融机构向非金融企业、机关团体、个人以贷款合同、票据贴现、垫款、贸易融资等形式提供的外汇贷款。

2、表外业务

委托贷款:指由企事业单位、个人及政府等委托人提供资金,由当地的金融机构(即贷款人或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贷款。

2015年1月起,委托贷款统计制度进行了调整,将委托贷款划分为现金管理项下的委托贷款和一般委托贷款。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中只包含一般委托贷款股票资管中心,不包含现金管理项下的委托贷款。

信托贷款:指信托投资公司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运用信托投资计划吸收的资金,向境内非金融性公司或个人发放的贷款。

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即企业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未到金融机构进行贴现融资的余额,统计上体现为银行为企业签发的全部承兑汇票扣减已在银行表内贴现部分,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不重复计算。

说到这里我们注意,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大部分属于非标融资。未贴现票据属于非标还是标?在银监发[2013]8号文,将未在银行间或交易所市场交易的承兑汇票纳入了非标债权的范畴;资管新规对标准化债权资产重新做出了五点规定,而承兑汇票由于不满足等分化要求,目前也未被纳入“标”的范畴,但实际上票据是未来最有可能转成标准化资产的一个类别,这也是过去大半年时间票交所重点关注的领域。

另外,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其表外业务包括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保函、跟单信用证、贷款承诺、表外理财、ABS等。而社融规模统计中,仅包括金融机构表外业务的一部分。

3、直接融资

企业债券融资:指由非金融企业发行的各类债券,包括企业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债、公司债、可转债、可分离债、交易所ABS等。

2019年9月起,人民银行进一步完善“社会融资规模”中的“企业债券”统计,将“交易所企业资产支持证券”纳入“企业债券”指标。

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指在非金融企业通过境内正规金融市场进行的股票融资,包括股股票首发、公开增发、现金型定向增发、配股、行权筹资以及股筹资(不含金融企业的相关融资)。

注意,社融中的股票融资包括定向增发,需要注意两点:第一,这里的定增是指现金型定向增发,也就是认股的股东以现金直接购买增发的股票,当然现实中,定增基本都是现金认购,除非涉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那就涉及并购重组了。第二,此处定增仅指非金融企业向金融机构进行定增,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定向增发有一定的差异。

4、其他项目

投资性房地产:指金融机构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者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

保险公司赔偿:指在当地的保险公司在保险合同有效期内履行赔偿义务而提供的各项金额。具体包括三项,即财产险赔款、健康险赔款和意外伤害险赔款。

其他:指在当地的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公司向非金融企业、机关团体、个人以贷款合同、票据贴现、垫款、贸易融资等形式提供的人民币贷款。

另外注意,央行自2018年7月起,人民银行完善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方法,将“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和“贷款核销”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在“其他融资”项下反映。”

这里的不良贷款核销解释一下,社融指标中的人民币贷款属于扣除不良贷款的净额的概念,将贷款核销计入在内,即此后贷款实际上属于一个总额的概念了。

5、地方政府专项债

2018年9月起,人民银行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

三、还有哪些社会融资没有纳入社融

随着经济和金融形势的深化,当前社会融资规模口径同样出现了遗漏过多的问题。

1、非持牌金融机构

社融首先不包括实体企业从一系列非持牌金融机构获得的资金,例如私募基金、融资租赁、保理、典当行、互联网金融等等。

注意,社融指标并非将所有的非持牌金融机构排除在统计口径之外,例如,由于一开始统计的便利性,小贷公司纳入社融统计范畴。

随着非持牌金融机构的发展,私募基金、融资租赁、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等机构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随之加大。例如,据统计,2017年底,全国融资租赁合同余额超过6万亿元等。因此,社融统计口径中缺失这一数据,一定程度上并没有真实反映实体企业的融资情况。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上述所说的非持牌金融机构向实体企业提供的融资数据,可能部分已经纳入社融统计了。

以私募基金为例,根据基金业协会备案数据,截止2017年末,私募股权投资基金7.1万亿规模,私募证券投资基金2.3万亿,其他类私募1.7万亿。

注意,私募基金中的私募证券基金部分应该在在社融统计口径中的“企业债券”中被统计过;另外,其他类私募绝大部分都是非标,其中通过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放款的部分已经反映在了社融统计范畴,只有通过各类收益权形式放款属于额外的社会融资部分,这部分也没有被纳入央行的社融范畴。

2、明股实债

这部分并没有明确的数据统计,但大致可以从三部分进行推测:

银行理财因为不能直接作为股东登记投资明股实债,所以银行理财的股权投资一般都是通过上述三种类型进入市场。

明股实债作为实体企业融资的一种重要方式,多用于房地产企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PPP项目融资中,并未纳入社融指标的统计。在资管新规等严监管政策环境下,通过明股实债方式融资暂时可行。但因部分存在监管套利的问题,可以预见未来几个月其增速会显著放缓甚至负增长。

3、场内质押式回购

场外股票质押式回购主要是通过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进行,所以总体已经纳入到了央行的社融指标里面了。但对于场内股票质押式回购和部分券商小集合的放款业务,央行是无法纳入社融统计的。

目前存量应该在10000亿以上,2018年截至目前新增业务预计在1000亿左右,和2017年比新增业务下降幅度在50%以上。

4、银登中心信贷资产流转存量

银登中心信贷资产流转分为存量和增量两种资产出表模式:

存量:央行的社融指标只统计资金信托中的信托贷款。存量资产出表则是通过财产权信托受让商业银行的贷款债权。如果真实出表,那么会削减当年的社融贷款余额数据,如果银登中心的信贷资产流转,也就是整个贷款发放+后续流转的流程是一个闭环2019年9月社会融资规模存量数据分析及未来趋势预测,那么整个融资环节(不论最终是银行理财还是银行自营资金摘牌)实际上都不在央行的社融指标中。

银登中心这一融资模式的规模在2018年大幅下降,对社融的负面贡献并没在央行的指标中体现。整体规模如按50%占比计算,约为4000-5000亿。

增量:这部分都是主要通过银行自营资金设立资金信托的形式,发放信托贷款,再通过挂牌或协议转让实现流转。这部分信托贷款一旦形成也会体现在社融指标里。所以总体银登中心的业务起伏都已经体现在社融指标中。

5、北金所债权融资计划

这部分融资也不在央行债券发行的统计口径中,我们预计其2017年体量在6000亿以上。2018年到目前为止处于半停滞状态,对真实的社会融资负面冲击没有体现在央行的社融指标中。而这部分6000亿融资的缺失,暗示2018年上半年融资难度或许比央行数据更加严峻。

6、保债计划

保险资管的保债计划实际上也属于社融一部分,但并没有纳入社融指标,因为数据可得性暂没有进行2018年和前两年的对比。

今年上半年政策收紧影响,协会对保险债权计划注册审批比较紧,2018年1-10月份债权计划注册量大幅下滑。

到了下半年,保险资管公司和保险资管协会对于产品注册工作推进的积极性都很高,最大力度地支持实体经济,保债计划产品的审核注册逐步放宽加快。

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11月单月,保险资管公司共注册债权计划35项(无股权计划注册)、合计注册规模729.12亿元,注册数量和规模创下今年以来月度新高。

本文仅例举了部分未纳入社融口径,但实体企业却可以获得资金支持的方式。当然,我们仅例举了部分内容,存在遗漏讨论的情形,例如,是否需要将境内实体企业在境外融资纳入计算,更多内容欢迎大家留言探讨。